豆粕是以大豆为原料, 用低温预压浸提法取油而制备的饼粕饲料, 又称“大豆粕”。是我国使用量最多、应用范围最广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, 广泛地用于畜禽的配合饲料中,一般呈不规则碎片状,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,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,主要成分为:蛋白质40%~48%,赖氨酸2.5%~3.0%,色氨酸0.6%~0.7%,蛋氨酸0.5%~0.7%。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,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。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,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,蛋白质含量高,是中国国内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。先压榨取油,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。
在豆粕生产加工过程中,对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,温度过高会影响到蛋白质含量,从而直接关系到豆粕的质量和使用,温度过低会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,而水份含量高则会影响储存期内豆粕的质量。
豆粕中有多种抗营养因子, 其中通过豆粕在热处理过程中可被破坏的因子有胰蛋白酶抑制素、尿素酶、血球凝集素、致过敏因子、致甲状腺肿因子、抗维生素因子等。胰蛋白酶抑制素对畜禽影响最大, 在消化道中能使胰蛋白酶和凝乳酶失活, 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, 并引起胰腺分泌亢进, 造成胰脏代偿性肥大。但这些因子可在热处理中受到破坏, 进而使大豆粕营养价值得到提高, 如果加热不足可使抗营养因子未被充分破坏而降低氨基酸消化率;如果加热过度又因部分氨基酸被破坏, 或还原糖与氨基酸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, 导致这些氨基酸利用率降低。因此, 适度加热是大豆粕加工过程的关键技术, 不足或过度都会降低大豆粕的营养价值。
豆粕是畜禽饲料中质量最好的植物性蛋白, 氨基酸含量高, 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好, 尤其是赖氨酸含量可达2.45%~2.8%, 在所有饼粕饲料中属最高, 赖氨酸和精氨酸的比例恰当, 异亮氨酸、色氨酸和苏氨酸含量也高于其他饼粕原料,适口性好, 在畜禽饲料中使用一般不受限制, 可作为主要蛋白来源, 适当添加蛋氨酸, 即可配制成氨基酸较平衡的饲料。